1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训练护理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强调呼吸机报警处理程序,以起到警示作用。一旦发生呼吸机报警,须立即处理,迅速确定并消除报警原因,切忌在未辨明原因的情况下仅简单消除或重置报警,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查明并消除故障时,应冷静应对,先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断开,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病人呼吸,再对呼吸机进行检修,必要时更换呼吸机。
2妥善固定管道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添加湿化器内蒸馏水保证有效湿化,对烦躁病人应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及约束,防止导管脱出或堵塞。床旁和抢救车内均备简易呼吸器和模拟肺,班班检查,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以备急需。
3 湿化罐添加蒸馏水时必须在旁守护 待加到合适水位后方能离开,防止加水过多给病人造成伤害。呼吸机电源必须专用,防止因超负荷断电致仪器损坏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4 加强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 护士应了解呼吸机工作的相关原理、分型及主要参数设定及依据。另外,对呼吸机相关波形的追踪、识别及依据此判定人机不同步也十分重要[1,2]。应特别注意呼吸机上所发生的人机不同步的两大形式,即“自动触发”(autotriggering)和“无效努力”(ineffective efforts)。因低的触发阈值(压力及流速均可)、管路漏气或积水、心源性的震荡及呃逆均可引发自动触发[3,4]。此外,在高的动态充气过度的情况下,应避免呼吸机“触发延迟”(Triggering delay)及“无效努力”情况的发生。此时,应降低潮气量;延长呼气时间及降低呼气阻力;另外,在触发时相时,可增大由吸气肌所产生的压力;也可施加一个适当的外源性的PEEP及降低触发阈值。理论上,通过使用大口径的气管插管导管及应用支气管扩张药降低吸气流速阻力均能有效降低无效努力的发生[2]。据报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60%~70%是由于使用错误造成的,这种错误被称为“使用错误”或“操作失误”[5]。由此可见,培训至关重要。对每一位新入室人员都应该进行至少1次的呼吸机理论知识学习,然后进入临床进行实践训练,必须达到人人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应用知识。
5 采用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基本上是以检查为主,防患于未然,减少故障和事故。引进呼吸机时,要从适用对象、 适用范围、工作环境、主机配置、性能指标、设备物理因素及操作界面、售后服务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评价[6]。
6呼吸机日常保养 呼吸机每工作 1 000 h应由工程师进行保养及检修,护士每天清洗空气压缩机和主机散热口过滤网。呼吸机每使用15 d、更换新病人时或更换管路时均应进行气密性检测、流量传感器校准、氧电池核准、吸呼过滤器检测、回路压力检测及顺应性检测,可有效降低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减少安全隐患,确保病人的用机安全[5]。
7 按使用说明定期更换消耗品 包括氧电池、内置蓄电池、细菌过滤器、电源保险丝等。
8 呼吸机使用前应例行检查 连接电源、气源及管路包括湿化器和模拟肺,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湿化器内蒸馏水是否合适,加温湿化器开关是否打开,并将温湿度调至相应档位;通电后呼吸机快速自检进入用户界面,待呼吸机工作10 min后检查管路有无漏气,尤其注意湿化罐加水孔和可吸痰延长管孔。设置好模式、参数及报警限后检测:①断开电源是否有AC电源缺失报警,同时后备电池启动;②断开气源是否有报警;③断开管路看是否有管路脱开报警;④挤压模拟肺是否有分钟通气量报警;⑤调整压力或管路打折弯曲,是否有低压、高压报警;⑥取下模拟肺15 s看是否有呼吸暂停报警(APNEA);⑦呼吸机工作15 min~20 min后观察监测值是否与设置值一致,通常监测值在设置值±10%浮动均为正常[7]。
9 呼吸机使用中的管理 各班护理人员除严密监测呼吸机运转情况、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和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外,需检查呼吸机各参数报警范围是否适合该病人,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节报警参数。
10 呼吸机使用后的管理 呼吸机使用不管时间长短,用后均需根据其材质及使用说明分别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和仪器配件的损坏。
九久信急救呼吸机在使用时,也需要关注上述问题哦!
相关知识可参见公司官网:http://www.jiuxin-medical.com或关注“九久信呼吸机-专业制造”公众号!